十年中國看深圳,
百年中國看上海,
千年中國看北京,
三千年中國看陜西,
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
所以說“十年中國看深圳”;
150年前,
上海只是江蘇省松江縣的華亭鎮,
現在已然發展成為東方第一大都市,
上海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所以說“百年中國看上海”;
北京真正成為大中國的首都
是從遼金時代開始的,
距今約850年,
所以說“千年中國看北京”。
那么,五千年中國呢?
“五千年中國看山西”,這句話可能很多其他城市都不是很開心,首先,陜西就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我大西安十三朝古都,如何如何。
其實大可不必著急,因為我們這里說看山西,只是因為山西歷經五千年風雨,見證了中國五千年發展,僅此而已。
細觀歷史課本可以知曉,中國的歷史課本最愛用的詞句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幾乎哪里都可以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而這些歷史,都是通過史官正傳或者民間野傳記載下來的,這也正是中國歷史能夠綿延千年而不斷代的根本原因。
但也正因為如此,歷史也就有了多種解釋。很多歷史游走于正史與野史之間,令讀史的后人也不知所以。
而山西是國內地上歷史保存最為完整的省份之一,很多珍貴的歷史文物都能夠為歷史自證名分。
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西侯度遺址距今約有180萬年,而丁村人遺址的發現更是將中國北方早期智人存在年代向前推到5到10萬年。陶寺遺址被認為是帝堯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位于侯馬的春秋晉城遺址,則是山西作為春秋霸主時代晉國都城輝煌的證明。
1
黃河文化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險堡雄關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
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省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
2
邊關要塞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
中國歷史上,山西僅在為數不多的時間作為某些朝代首都,但是回顧歷朝歷代,山西都作為邊關要塞為歷任君王所重視。
歷朝歷代都有君王在山西境內修筑長城,在山西境內最有名的長城關城有平型關,雁門關,娘子關,偏關等,而全國唯一的宋代長城也在山西境內。
3
晉商匯通天下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
明清兩代可謂是山西人最為活躍的時代,晉商在明清五百年間將中國古近代金融業做到了真正的"匯通天下"。
簡而言之,從古至今,山西都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與發展,而且一度在歷史的舞臺上發揮重要的作用,而留存下來的眾多文物古跡也訴說著千年中國的漫漫歷程。
山西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影響深遠。
山西歷史從舊石器時代發端,歷經堯舜禹和夏商周數千年的演進,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已經形成有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征。秦漢以來,山西歷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燦爛輝煌。
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和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也使山西成為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中心區域之一。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國本土發生的文明中從堯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區的文化傳承從未間斷。
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中原華夏族與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游牧經濟沖撞對接的前沿陣地。
上古時期,中原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漸融合于華夏族,接受了較為先進的華夏文化。
到春秋后期,雙方的界限幾近消失。在明清時期的五個多世紀里,山西商人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藥材、皮毛、金融等各個行業,并把商貿活動由故里擴展到全國各地,甚至遠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國、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
晉商的魄力之大、足跡之遠、財富之巨,讓世人認同了“無西不成商”的歷史事實。
山西地區的歷史演進,聯系貫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留下的3.5萬處文物古跡,國保單位119處,居全國第一。
因此山西最有資格成為世人了解和欣賞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
山西歷史文化具有不斷變革和進步的鮮明特色,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山西歷史文化的發展證明,社會的變革和進步,既以先進思想為依據,又是新思想的搖籃。
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成為戰國法家、縱橫家、名辯家和兵家的發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脈,由此形成蔚為大觀的三晉儒學。
這些進步思潮同處于百家爭鳴的時代,不僅有相互的砥礪和激蕩,也有相互的補充和促進,共同創造了具有進步特色的三晉文化。
在距今兩三萬年前的朔州峙峪文化遺存中,發現了數百件表面刻有人工痕跡的骨片,說明峙峪人可能開始了原始的雕刻藝術。
從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時期的吉縣柿子灘遺址上,有兩處巖畫被視為人類最早的藝術珍品。
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遺址中,出土了屬于早期夏文化的鼓和磬,太原義井出土的一音孔和二音孔陶塤屬于新石器時代的樂器。
晉國大音樂家師曠以琴技和音律聞名,趙國人荀子則創立了藝術理論。
離石的漢畫像石,蒲津渡的唐朝黃河鐵牛,元代晉南雜劇等等,都表明山西在人類文明演進中一直位居世界東方藝術苑林的前列。
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山西古建筑及其依托古建而留存的壁畫、雕塑和石窟藝術,古城和民居建筑藝術,成就更為突出,特色更加鮮明。
如此種種,不得不說,
晉善晉美,名副其實!
作為山西人,
我自豪!
本文轉載自山西國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