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我在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并沒有興奮之情,而是隱隱的擔憂一直投影在心頭。
最近家里想換下沙發茶幾,在本地市場逛了幾圈,樣式不多,價錢很貴,就在網上下單了,至少便宜了三分之一;前日喝水杯不小心打碎了,第二天鄭州的京東倉庫就給發了一個新的過來,對于我這種很少上街的人來說,解決了很多問題。端午節晚上坐12小時火車到武漢,第二天辦完事2小時高鐵返到鄭州……
衣食住行,除了晉城的饸饹還能拴住我的胃,其它的,身體和靈魂,都被外面的世界“虹吸”走了。
最可怕的是人才,陽城一位朋友告訴我,據他的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從陽城考到北大清華的74人,以及2013年到2017年考到雙一流大學的300人,至今都沒有一個回來的”。而我觀察到身邊的更怕,不少晉城的學生考到省外,畢業后留在大城市就業,然后,再把晉城的父母接出來……
晉城,流失的不僅是人才,而是到了人口的層面。晉城的中考人數,從7年前的近4萬人,跌倒今年的2.2萬人;而晉城的高考人數,今年已經跌到2萬人以下的19581人。身在晉城市區,明顯感覺身邊的流動人口少了,連找個收廢品的,都不是那么輕易找得到了。
我在想十年后的晉城,很可能就像晉城今日之鄉村,走向不可阻擋的人口流失,繼而產業凋敝,一片沉寂,沒有活力。我的老家在高平南部,一個近2000口人的大村莊,竟然這幾年停辦了小學校,一方面總體適齡學生人數在減少,一方面都走進了高平市區。
未來,這種在村莊發生的現象,會以更大的量級發生在晉城。晉城300公里范圍內,是太原、鄭州、西安,其實離北京也不算遠,700天后,晉城到北京也就是3小時而已。
大城市在搶人才,對于中小城市,搶的是人口。晉城作為區域中心城市,正在吸附下屬澤州、高平、沁水、陵川的人力資源,但是競爭力有限,就像互聯網時代,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中高端人才直接對接北京上海了,只有末端的勞動力人口,緩慢進入城市,接盤高房價。
這可能走向一個惡性的循環,在互聯網經濟、在環保要求、在人口壓力多種疊加影響下,晉城并不能只看到利己的機遇,而還要看到現實的挑戰。
運城到晉城這趟高鐵的消息,像是一支腎上腺素針,各位覺得,以目前這種宏觀環境下,它的可期性有多大?2010年,晉城到陽城的一級路就開工了,現在呢?要不要再來一針?
并不是完全看衰,只是覺得,在越來越逼仄的發展空間下,晉城若還是如此渾渾噩噩,找不到自身的特色所在,找不準自己的位置所在。在高鐵開通之日,憑什么吸引外來人口,又憑什么留住徹底獲得自由的晉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