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老百娃不說文皺皺的魔咒,但凡形容一個人老是不同尋常的舉動,都說是跟上鬼了。
年末了,全國各地都在盤點GDP,山西的成績2018不賴。但仍然在倒數的行列中。
河南爬上去了,陝西也越來越亮,山西的經濟總是讓人著急。官也急,民也急,相互對望著問,山西怎么了?
既然都說不清,只能說中了魔咒了,跟上鬼了。
魔咒是什么,跟上的是什么鬼,我們山西人必須搞個明白。一時的后進并不丟人,風水輪流轉,這個宇宙法則誰也不敢反對,天道如此,辯證法如此。上溯百年的山西經濟,包括民國閆錫山統治時期,山西是全國響當當的模范省。晉商縱橫天下,威風海內外,與猶太商幫,威尼斯商人并列世界三大商幫。晉商在明清時代的一度風光,跨越了2、3個世紀。不可謂不厲害?,F在許多人還在研究晉商發跡史,經營史以及它的商業文化。
有時候和一幫喝濃茶操閑心的鄉親們聊,說到山西的經濟,大家的氣不打一處來??傊锹裨贡本ι轿鞑还?,挖煤挖的表里山河支離破碎,給我們的補償卻微不足道。李琳之先生的那篇慷慨激昂的文章,"欠山西的一個對不起",還在坊間流傳。還有埋怨的,怎么就把一坨又一坨的爛屎,一批大腐敗分子弄成堆省領導,在這些犯罪分子的領導下,山西要變好這是活見鬼。
議論無處不在。我本人真的不贊成這些觀點。
山西是近四千萬人的山西。幾千萬鮮活的力量系在領導的褲腰帶上,自己不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最可悲的理念。40年前計劃經濟時代,手腳捆綁著,思想不解放,英雄施展無門,那可以嘆息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開放的時代了,出門不用開證明,有頭腦有力氣可以創業,五湖四海任你去闖蕩,誰攔著你發揮聰明才智了?
山西的發展有干部有政策的原因,但歸根結底是山西人自己的問題。
長話短說。
過去幾十年的山西經濟制約,活在“煤炭資源”的魔咒中?,F在山西的發展,仍不使人振奮人心,又怕活在另一個魔咒之中,那就是“五千年文化”。
我們解開這兩種魔咒看看,不存在任何的創造和開拓,本質上還是一樣的。一個字,挖。
建國以后的課本中,說到經濟地理中的山西,豐富無比的礦藏,煤鐵之鄉。特別是煤炭,二、三千億噸的蘊含量,按當時全省不到一億噸的挖掘規模,那是一千年也挖不完。坐享大自然的恩賜,老天爺的惠顧,山西人可是得天獨厚。吃喝當然不成問題,可勁兒挖就是。全省一煤獨大,各行各業瞅著煤大哥的眉眼說話,涉煤的干部爬的比誰都快,靠煤施展膽量的老板發了猛財。特別是開放以后,民間也開了挖。一度時期,有煤資源的地方,幾乎村村窟窿,處處煤堆。“煤”神爺主宰了山西。
兩億噸,四億噸,五億,八億噸…,一路飚升的產量,幾億年積攢的地下財富,隨著滾動的車輪,運到四面八方。山西各地河流干涸,千瘡百孔,亂石荒地,烏煙瘴氣。多少年過去了,除了一張“煤”名片,除了世界有名的“鍋爐房”,山西還沒有一樣亮眼的工業科技著稱于世。等到現在全國互聯網,電子產業,新能源,智能高科技等異軍突起時,山西人醒了。煤炭資源正走向枯竭,新能源替代的指示燈亮了。美國和歐洲一些科技界智囊預測,2030年左右,黑色的化石能源將被綠色的新能源替代。危機來了,已經聽見了狼叫聲。怎么辦?調產。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投資非煤產業。
連年的喊叫,有了一些變化不假。但積重難返。搞經濟做企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多年倒是培育了一批挖掘鉆孔的人才。創造性的研究項目,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等統統缺乏。轉型發展啊。官媒動靜大,民間不興奮。市場型的經濟如此,哪地方有暴利,錢往哪里鉆,人往哪里跑。在山西要發財,地上扎個窟窿真金白銀嘩嘩流出來,傻子才弄那些制造業,才不去費事八怪弄什么高科技。
前兩年好。石油下探,煤炭貶值,GDP落敗,著實把山西全體百姓嚇了一跳。省內各個大礦業集團負債累累,風聲鶴唳。一煤獨大的命看來出現了生存風險。于是間紛紛尋找出路。資金也悄悄從煤炭行業撤離。還正趕上實體經濟世界性的難過。居安思危,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于是一大堆智囊殫精竭慮,仿佛終于找到了振興山西的另一座富礦。
什么礦呢,就是另一個魔咒念出來了:“五千年文化山西”!
五千年山西,鋪天蓋地的廣播。我們有自信的文化,根祖之地,神農伏羲,唐堯舜耕,山西歷史文化故事深遠豐富。還編成了段子,“五千年看山西,三千年看西安,千年北京,百年上海,十年深圳。”呵,自上而下磨拳擦掌,似乎找到了振興山西的法寶。
近幾年文旅大興,上項目,投巨資,有的地方燒錢千萬,成億,結果如何,有目共睹。一批批爬在那里的爛尾工程,一堆堆水泥講出來的人造歷史故事。非但沒有產生出效益,沒有打出糧食,只是給官員裝點兒門臉,也給部分腐敗官創造了斂錢機會。
文旅是時代的需要,是人本的未來沒錯,但要靠文旅成為支柱型產業,靠文旅做拯救型目標,解決幾千萬鄉親的吃飯與發展問題,還需思考。要文旅“大躍進”破煤炭山西的魔咒,似乎又套上另一個魔咒。
經濟發展,最忌同質化,一股風。
山西上下一齊喊五千年文化,準備一齊“吃”五千年文化,不妨看看周邊鄰省了。
河南,號稱中華民族發祥地的主干根祖地,八大文明古都有四個在河南,省內有二十多個市縣曾做過大小朝代的都城。
甘肅,經濟發展一般,文化口號比山西還硬,“八千年看天水,五千年看西安,三千年看洛陽”…。呵。
河北,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眾所周知,五千年前,炎黃二帝逐鹿大戰,典定了華夏的基本…。
陜西,喊的也是五千年以上,西安是公認的世界文明古都,加上新石器時代,還說快一萬年文化了。
說明什么呢?黃河是中華母親河,流域都是發祥地。家家都有文化自信。誰家也不要意淫,我家最厲害。
而且說文化,做文旅產業,目的要生存養活人。山西的省情,只能做產業的一部分,當作支柱來大力澆灌,靠歷史故事,靠老房子,古墓,老樹來養活幾千萬張嘴,不妨可以算筆帳,可能嗎?
山西經濟振興,要可持續發展,資源經濟,文旅經濟,兩個魔咒必須得破。
沒有第二。唯一的出路就是科技型實體經濟發展,全產業鏈的發展。路徑就是開放。把山西人的創業熱情激發出來,想干主動干才是前途,推著干被動干不行。改變官衙作風,開放市場營商環境,讓更多的山西人走出去,把海內外的人引進來。
山西最需要的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變革。
開放四十年了,沿海地區得天獨厚,發達無可爭議??赏且黄{天,同是中西部地區,山西卻屢被原來的落后省份安徽、江西所超越。根本原因,不是領導不行,是省人的觀念,思維模式扼殺了我們自己。我們習慣了靠天吃飯,習慣了資源家底,只要餓不死,就懶得去奮斗。
商業思想界最可笑的是老拿晉商祖宗的“誠信”說事。說山西經濟欠發達是現代山西人不誠信的過。這種調子官媒也是贊成調。
晉商文化的“誠信”,是一般成熟商人、企業家的基本素質,并不是晉商成功的關健。義利天下,是成功買賣人的專利。打拼天下,賺錢,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那就是走東闖西,無中生有,流血流汗,艱難困苦,累累傷痕。企圖記住一個"誠信”就辟出商業帝國,那是很迂腐的書呆子概念。誰能做成亊業,那只能做成鬼谷子先生那樣的徒弟,四個字:磨嘴練腿,既要成為偉大的智者,更是注重知行合一的偉大踐行者。
山西唯一的出路就是真正的開放,骨子里的渴望改變,骨子里冒出奮斗激情。怎么做?很簡單,官家引導閉塞的山西人出去打工,獎勵賺外面世界的錢。人流出去了,錢自然會流回來。
前幾天和省委黨校的高級智囊郭老師交流,我的意見是山西人有可能的話,包括人才、民工,統統走出山西,到外面的世界走走,可在外面發展,最后可以帶回理念帶回項目,報效家鄉。但這是戰略長線。短期與GDP沒關系。郭老師說,應該把人留住,特別是人才都跑了,那怎么辦?人說留住就能留???政府官員應該重點思考,山西人為什么進化動力不夠,為什么觀念遲純,本省人才為什么嘩嘩的都孔雀東南飛了。
項目有的是。別把精力鼓搗那些化石資源、水泥文化了。荷蘭國的農民二十二萬,所創造的農業產值,相當于我們兩億農民的收入。以色列彈丸之地,荒漠農地創造出舉世矚目的農業奇跡。地球上可學的東西很多,追求改變的現成模式太多。
領袖的話說的再通俗不過了,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最鮮活的生產力就是人。人不行,弄什么政策模式,給多少政策紅利也很快玩砸。
國運隆盛,大家都在努力。西安比成都,急了。陜西有鄉親自嘲,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父老干吼秦腔。鄙人也和了兩句,五千年文化夸夸其談,三百年晉商昨天輝煌。話不受用,但知恥者方后勇。
這不,2018年過去了,我省的GDP成績不錯,財改收入的同比增長數據更亮眼。大家心知肚明,原因是,煤炭的價錢向上漲了。是好事,又不是好事兒。
草根憂天地,一份閑扯了。
作者簡介
胡說胡又說,出品人胡曉光,早年創作過多篇文學作品。其中警匪題材的《天字一號煞星》《陽光下的罪惡》等國內連載甚眾。2016年9月注冊“胡說胡又說”自媒體公眾號,已發表散文、詩詞、游記、雜文等作品近200篇。其中《閑諞太原市長耿彥波》閱讀量數百萬;《太原危機》《太原耿市長不哭》《山西危機與救贖》等閱讀量幾十萬,是具有獨特創作和語言風格的網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