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文物局對外公布了2020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奠定山西文物工作全國排頭兵的地位,加快實現從文物資源大省向文物事業強省的歷史性跨越。具體內容如下:
山西省文物局2020年工作要點
2020年全省文物工作的總體要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篇光輝文獻”和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堅決落實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緊緊抓住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主線,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線,聚焦文旅融合、聚焦讓文物活起來、聚焦基礎基層、聚焦制度建設、聚焦結果導向,學習“莫高精神”,勇當全國一流,努力把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
1、用新思想統領發展方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全面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堅決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轉化為工作理念、具體思路和實際行動,從更高站位上自覺肩負起山西文物大省的責任和擔當。
2、用新使命激發干事創業精氣神。深刻認識山西文物大省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緊緊擰住山西文物工作的關鍵點著力點,久久為功奠定山西文物工作全國排頭兵的地位,加快實現從文物資源大省向文物事業強省的歷史性跨越。
3、用新擔當開創新時代山西文物新局面。充分認識當前我省文物工作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堅決貫徹全國文物局長會議精神和省委常委會工作要求,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以上對五千年文明負責、下對子子孫孫有交代的歷史擔當,強化文物安全監管,創新文物保護體制機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加快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和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緊緊抓住文物保護利用改革這條主線
4、出臺改革配套政策。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我省行動方案。
5、落實省部戰略合作協議。推動省政府與國家文物局簽署的《關于深化山西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戰略合作協議》和省文物局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文物報社的合作協議落細落地,重點推進應縣木塔保護研究、文物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籌建和山西文物價值傳播推廣體系構建等。
6、加大機構改革力度。重新修訂局機關“三定規定”,加強治理能力建設。完成局直屬事業單位改革任務,優化協同高效水平。組建新的山西文物博物產業集團,打造山西文物旗艦企業。
7、創新人事管理和職稱改革。聯合省人社廳出臺《關于加強文博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深化文物博物專業人員職稱評審改革工作的實施意見》,為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8、積極創建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支持晉城古堡文物密集區、武鄉革命文物密集區創建國家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出臺省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方案,指導市、縣政府積極申請創建省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強化輻射效應,發揮引領作用。
9、深入推進文明守望工程。發揮好“1個辦法30條政策”和市場機制作用,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精準服務指導,復制推廣典型案例,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文物建筑認養、非國有博物館創設和文創產品開發。開展“最美文物守護人評選”活動。
10、持續深化文物領域放管服效改革。優化線上線下審批流程,深化建設工程文物保護和考古許可、文物拍賣、證照分離等方面改革,做好市縣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涉及的文物審批指導工作,推進行政審批服務標準化建設,編印高頻事項模塊化服務指南。
三、牢牢守住文物安全這條底線紅線
11、開展文物安全全面巡檢。采取“志愿者+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組建全國首家常態化、專業性文物安全巡檢隊伍,對世界文化遺產地和國保省保文物單位實現全覆蓋巡查,對市縣保文物單位進行不定期抽查巡查,發現問題及時督辦整改。
12、建設文物安全數字監管系統。年內建成國保、省保文物安全監管系統,逐步延伸覆蓋全省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最終實現文物安全監管可視化、信息化、標準化,全面提升預警防范效能。
13、完善文物安全責任落實機制。建立健全市域文物安全和文物執法履職盡責定期分析和通報機制,定期向市委書記、市長、宣傳部長、分管副市長反饋通報。對發生重大文物安全事故、文物安全巡查問題整改不力的,采取約談、通報、督辦、曝光等,壓實市縣政府文物安全屬地管理主體責任。
14、嚴肅文物安全責任追究。扎實推進文物平安工程建設,深化文物領域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查處未批先建、破壞損毀文物本體和環境、影響文物歷史風貌等法人違法行為的典型案例,堅決打贏文物安全防范攻堅戰。
四、聚焦文旅融合讓文物活起來
15、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開展工作。報請公布《山西省長城保護規劃》,組織實施長城重要點段維修保護項目,編制《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建設保護規劃》,推動中華長城博物館、黃河文化公園建設,開展山西黃河流域文物資源考古調查,深度挖掘闡釋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價值內涵。
16、推動三大板塊文旅融合。重點在長城板塊得勝堡、廣武長城、老牛灣堡三個重要點段,黃河板塊蒲津渡蒲州故城遺址、磧口古建筑群、克難坡第二戰區司令部舊址三個重要遺址,太行板塊武鄉、左權、黎城抗戰文物密集區,規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
17、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省局成立革命文物處,統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貫徹落實《山西省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條例》,啟動紅色文化遺址調查、認定、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以建黨100周年為節點,籌備召開山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推進會,實施武鄉八路軍總部王家峪片區、忻口戰役遺址、潞城抗日民主政府舊址、陵川西坡村革委會舊址、陽泉石評梅祖居等維修保護工程和武鄉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十七處附屬機關)展陳、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紀念館展陳,提升改造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基本陳列,組織策劃一批紅色展覽和網上主題博物館。
18、實施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重點保護工程和項目。圍繞考古、古建筑和博物館三大門類,集中力量重點在華夏文明起源、晉文化研究、北朝民族融合研究、古建筑和彩塑壁畫、青銅文化研究中形成山西優勢。推進“考古中國:晉南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課題研究。做好永樂宮壁畫全面修復保護和研究展示工作。加快推進佛光寺東大殿修繕保護工程。啟動20處國寶級文物動態監測預警和保護展示利用工作。
19、加快文物數字化保護步伐。落實省委常委會議精神,抓緊科學編制全省文物數字化保護規劃,出臺《山西省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指導意見》,規范開展重要國保、省保及瀕危彩塑壁畫數字化采集工作,逐步實現全省文物數字化保護全覆蓋。
20、加大文物建筑開放力度。遵循《文物建筑開放利用導則》,以條件成熟的國保、省保為重點,探索開展游覽參觀、科研展陳、社區服務、經營服務等活動,復制推廣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經驗和模式。
21、盤活館藏文物和社會文物資源。全面優化全省國有、非國有博物館建設布局,保護修復館藏珍貴文物,做好館藏文物研究規劃,力爭形成一批重要成果。開展全省首屆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積極參加“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進一步豐富博物館線上展覽和展示內容。增強博物館公共文化設施旅游功能,培育研學游新業態。拓展對外交流合作渠道,舉辦“古國時代—龍山時期黃河文明展”,策劃“永樂宮壁畫藝術展”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巡展。大力開展全省博物館聯展巡展,以展覽、活動和參與人次作為全省博物館運行評估的重要依據。
22、深化涉旅文物單位兩權分離改革。對92處涉旅文物單位兩權分離改革進行科學評估,制定涉旅文物單位兩權分離負面清單,進一步激活文物資源在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助力文旅融合中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
五、聚焦基礎基層增強能力建設
23、加強黨對文物工作全面領導。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和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常抓不懈,推動主題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突出政治建設,把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融入到文物工作的各個環節之中,做到講政治具體化,講紀律明確化,讓規矩挺起來、干部隊伍強起來。
24、鍛造行業優秀品質。設立全省文物系統最高獎“張頷獎”,舉辦“張頷先生百年生平展”,召開“紀念侯馬盟書發現五十五周年暨張頷先生一百周年誕辰”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綿瓞集——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100年誕辰紀念文集》。以《永樂宮搬遷紀實》出版為契機,總結提煉山西文物戰線的“永樂精神”,見賢思齊、對標一流,久久為功打造山西文物人內在品格。
25、把法治建設和制度建設貫穿文物工作始終。做好《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修訂、《山西省長城保護利用辦法》和《山西省地下文物保護管理辦法》前期立法工作。修訂《山西省文物行政審批工作規程》《山西省文物保護資金管理辦法》等,出臺《行政審批評審辦法》《行政審批專家管理辦法》《文明工地管理辦法》《合作考古發掘及出土文物移交管理辦法》《考古發掘和古建工程資料整理規定》等,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6、啟動編制“十四五”規劃。堅持“轉型為綱、項目為王、改革為要、創新為上”的思路,廣泛征求意見,做好頂層設計,科學編制山西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力爭將“山西元代以前古建筑覆蓋性搶救工程”“山西彩塑壁畫保護工程”“考古中國——晉南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列入國家“十四五”專項。
27、扎實做好各項基礎工作。報請省政府核定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完成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建檔工作。落實國省保單位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和技術復核、坐標矢量化工作,推動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組織開展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和第一次全省博物館運行評估工作,做好非國有博物館的登記、備案、管理工作。學習上海江蘇經驗,研究出臺《民間收藏文物經營管理辦法》,跟蹤《文物流通登記制度》和《非國有博物館章程示范文本》,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28、支持基層項目建設。推動關圣文化史跡和萬里茶路申遺工作。加快晉陽古城遺址、陶寺遺址公園、蒲州故城—蒲津渡遺址公園建設和中國建筑藝術博物館、山西府衙博物館、山西考古博物館、山西彩塑壁畫博物館規劃建設。聯合省發改委、省商務廳等開展全省77個開發區文物調查專項行動,聯合省發改委等共同做好2020年全省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開工前文物考古調查、勘探摸底工作,促進項目盡早開工建設。
29、加強數字政府建設。全面梳理全省文物資源,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革命文物、山西流失海外文物等公共數據平臺和直屬博物館資源共享系統。完成政務信息系統“云化”部署,建設山西省文物遺產綜合應用平臺,推進文物保護、利用、管理、研究信息化整合共享工作。實施黨政機關電子公文系統安全可靠2020—2021年相關替代工作,做好省政府“駕駛艙”系統相關信息填報工作。
六、聚焦制度建設構建文物保護利用體系
30、提高山西文物整體宣傳傳播能力。統籌優秀文化遺產資源,通過價值挖掘、產品打造、宣傳推廣,打造音(音頻)、影(視頻)、圖(動漫)、文(文章)“四位一體”的文物故事講述體系。深度提煉文物蘊含的文化基因和時代價值。對接央視《如果國寶會說話》《發掘記》《攬勝神州》等欄目,爭取更多的山西文物故事融入其中。開展“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全媒體推廣宣傳,制作一批革命文物微廣播劇在喜馬拉雅等高端播放平臺傳播。聯合山西大學、山西出版傳媒集團策劃編纂山西歷史文化遺產典范。
31、構建完善的人才科研體系。通過院校培訓、項目管理、課題研究、交流掛職等,用好用活人才激勵政策,培養一批學術型領軍人才、工匠型技能人才、復合型管理人才和對外交流型人才。省局成立文物科技處,統籌全省文物科技保護工作,今年要依托20處國寶級文物組建20支科研梯隊,安排專門課題和項目經費重點支持,通過項目鍛煉人才、提升研究水平。布局一批省級文物保護科研基地,培育云岡石窟研究院申報國家重點科研基地,聯合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推動“五臺山學”“云岡學”等成為專門研究學科。支持古建所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彩塑壁畫中心開展科技廳基金項目研究,鼓勵引進院士技術團隊開展關鍵技術專項攻關。
32、建立健全行業標準體系。構建全省文物行業標準化體系,編制《山西省文物行業標準制定三年計劃(2020—2022年)》。編撰《山西木結構古建筑保護準則》。啟動青銅器和瓷器三維數字化采集、考古勘探定額、山西省文物建筑維修基本材料(青磚、青瓦)等地方標準編制工作。
33、做實應急防控體系。成立山西省文物局安全生產委員會,編制文物安全應急預案,落實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示公告及動態管理。建立重要文博單位風險數據庫,繪制文物安全風險等級“四色”分布圖,會同消防救援機構定期分析研判文物安全形勢。出臺《文物安全隱患舉報獎勵制度》和《重大文物安全隱患約談制度》,推動市、縣將安全生產責任制和消防安全責任制落到實處。
七、聚焦以結果論英雄的鮮明導向
34、開展監督檢查。出臺《落實省委監督檢查市縣政府依法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工作方案》,發揮監督檢查“指揮棒”作用。
35、建立全省文物工作排名制度。全省“一盤棋”,建立年度文物工作綜合考核評價辦法,作為省委監督檢查、文明城市創建和向地方黨委政府反饋的重要依據。
36、形成激勵機制。根據年度綜合排名情況,調配下一年度文物保護利用項目和資金安排,排名靠前的進行獎勵。
為什么是“張晗獎”
世界晉商網注意到:侯馬盟書的研究者、釋讀者,當代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 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頷先生于2017年1月18日逝世,享年98歲。
張頷先生,1920年農歷十月初七出生于山西介休,自幼家境貧寒,但因酷愛文史學科,博聞強記,苦學成才,其研究領域廣涉古文字學、考古學、晉國史及錢幣等,先后出版了《侯馬盟書》《古幣文編》《張頷學術文集》等著作,其作品把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融為一體,在中國學術界產生重大影響。1965年,他主持了山西侯馬東周晉國遺址的發掘工作,經過十余年的艱苦鉆研,于1976年發表巨著《侯馬盟書》,當即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在這漫長的十年里,張頷先生即使被關進“牛棚”,但依然潛心做研究,沒有幾個人能做到,也因其對文物考古事業的執著,被人稱為“傳奇”。在山西文博界,張頷先生是每個文物工作者心中的偶像。最終,《侯馬盟書》的出版為晉國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證,被國內外史學界公認為新中國考古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此外,張頷先生在詩文、書法、篆刻方面也頗有造詣,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先生將考古學、古文字學與歷史學研究融會貫通,在晉國史、天文歷法、古地理、古文獻、音韻學等領域創獲頗多,同時在詩書畫印方面造詣精深。主要著有《侯馬盟書》《古幣文編》《張頷學術文集》《作廬韻語》等,另有《西里維奧》《姑射之山》《著墨周秦——張頷先生九十生辰文字集錦》《張頷書篆訣、秦詛楚文》《張頷印存》等刊行。2006年元旦,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播出專訪節目《張頷——生命的盟書》。
學人之書 ,格高韻古
——讀張頷老《侯馬盟書》及其書法
馮 其 庸
前些時候,太原薛國喜同志來電話,要我為張頷老寫篇文章并談談張老的書法。張老是學術大家,他畢生從事考古發掘,精通古文字,精研古史,并精于天文歷法,古地理學,而且還精于音韻訓詁之學。他的《侯馬盟書》一書,為考古界、學術界的一顆耀眼的巨星,郭沫若先生稱贊說:“張頷同志和其它同志的努力是大有貢獻的”。日本學者東京大學教授、古文字學家松丸道雄先生于1999年慶賀張頷老從事文物考古工作五十年暨八十華誕的賀信中說:“欣聞先生迎接‘從事文物考古工作五十年暨八十華誕’之喜,衷心為您祝賀。由于從1978年日中兩國恢復國交,中國學術界的消息漸漸開始流傳到我國,先生的令名立刻就以代表中國古文字學界的研究者傳到我國,受到日本古文字學者的注目,普遍著稱于我國的學術界。其研究范圍以商周青銅器銘文為首,涉及到泉幣文字、璽印、鏡銘、朱文盟書等許多方面,可謂充分掌握一切古文字資料,環視斯學,幾乎無人能完成如此全面的研究,而且先生的貢獻不限于學問,在書法、篆刻等與古文字關系甚深的藝術方面,先生精妙入神,這一點亦是現代學者所未能企及也。”郭沫若先生對張頷先生的贊揚,特別是松丸道雄先生這封賀信對張頷老治古文字學的概括,應該說是毫不夸張而又極為精到的,但若論張頷老的學術領域和學術成就來說,我還略有補充,這準備放到后面來談。
我認為要談張頷老的書法,必須首先談他的學術,因為他不是專業的書法家,而他是真正的學問家,特別是古文字和古史專家。我拜讀了他的《侯馬盟書》,對他欽佩無已。他從五千多件紛亂的玉片石片盟書中,梳理出盟書的六大類加以條理區別,并對這六大類一一加以箋釋,既考定了主盟人趙鞅,也考出了他的敵對者“趙稷”、“中行寅”等,既考出了盟誓的確切地點,更考出了盟辭的確切時間。我讀《侯馬盟書》中的前六考和后五考,簡直如看他斬關奪寨,層層攻堅,也如看他破解難題,好比抽繭剝蕉,步步深入,最后得出結論。他每解一道難題都是旁征博引,四面貫通,每作一個結論,都是步步為營,敲釘轉腳,不可動搖。從他這前后十一考中,可以看到,張頷老的學識,是立體化的而不是平面化的。何謂立體化?這當然是我杜撰的新詞,我的意思是說,讀書不能單識書面文字,還要知道文字背后的史實,要四面貫通,而不能只知其一。張頷老在作這些論證時,不僅僅是識讀這些古字,而且與相關的古籍貫通起來,在識讀古字時,又運用了音韻學、訓詁學,有的求之讀音,有的求之字形,特別是那些一字多形的字,有的多到六、七個甚至七、八個字形,最后還是被認定它就是某一個字,這真是只有具大法眼,才能見真如。我有時想,這簡直是孫悟空識妖魔變相,不管你有多少變相,最后還是被孫悟空一眼看出它的原形。不識別這些多形的異體同字,就不知春秋戰國文字之紊亂,更不知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必然、之萬世大功。特別是那篇《歷朔考》,張頷老竟通過一條盟辭所載“十又一月甲寅朏,乙丑敢用一元×告于丕顯 公”的辭句,考出這條盟辭記錄的時間是“晉定公十六年(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日”,而證以史實,這個結論完全與史實相符。讀張老的《叢考》和《續叢考》,使人感到張頷老似乎就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目擊著那些史事,甚至連當時的天象歷法,地理交通,盟誓儀規,語詞特征,文字異同,“國際”親疏等等,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讀書精博到如此程度,這不是任何考古學者或古文字學者所能做得到的,這也就是我說的立體化的意思。我曾多次說過,歷史是圓柱形的而不是平面形的,因為是圓柱形的,所以它面面相連,面面相通,形成立體,所以你必須了解整個圓柱,才能準確了解歷史,了解諸種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交叉關系。張頜老恰恰是把歷史立體化了,把他所考定的事件立體化了,這是他治學的一大特色,也是他能夠創造種種奇跡的一大原因。
我還拜讀了張頜老的《張頜學術文集》,其中如《“ 簋”探解》、《 孳方鼎銘文考釋》、《庚兒鼎解》、《陳喜壺辨》、《山西萬榮出土錯金鳥書戈銘文考釋》、《匏形壺與‘匏瓜’星》(其余文章還末讀完)等等,均貫穿了他一貫謹嚴的學風,不僅僅是地下出土文物與文獻的對證這種雙重證據法,而且連青銅器制作的工藝流程都細致地考察到,他對陳喜壺的考辨,可說是獨解眾疑而又對“喜”字的識讀提出了存疑,這種一絲不茍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更顯出他對學術極端嚴肅的態度,他對錯金鳥書的識讀,固然已獨具只眼,但更見其功力和匠心的是他考出了器主是吳王僚,而且是分析了大量的相關文獻而得出的這個結論。只要認真讀他的論文,就會一步步跟著他的指引和辨析而信服他的結論。他的《“驘簋”探解》,由這件青銅器上的一個圖形,而考出“騾、驢、駃騠”等動物的形態功能區別及傳入漢族地區的最早時間以及中間很長一段時間失載的原因等等,真是事事有據,令人信服無疑。而且即使是沒有文字記載可據的分析(失載的原因),也是邏輯謹嚴,事理昭昭,使人心許首肯。他對“匏形壺與‘匏瓜’星”的考析,由一件青銅器的器形而涉及天文星座以及《詩經》等古文獻,直到老百姓的日用器具,給人意想不到的展現了另一個從天上到地下到人間的學術境界,叫人無法不心悅誠服。張頜老的思路之敏捷寬廣,是來自他學識的寬廣,進一步還來自他讀書的博而精研深究,萬事不僅僅求其然而且還求其所以然。所以張老的這些文章,不僅教人以可靠的新知,而且示人以金針、指人以徑路、度人出迷津。張頜老的《古幣文編》,則是展現了另一個文字天地,全書“所收字目三百二十二條,字形四千五百七十八字,合文字目六十六條,字形二百零三字,附錄字目五百零九條,字形九百四十一字,總共收入字目八百九十七條,字形五千七百二十二字。其中取之于出土實物拓本者三千九百三十六字,取之于譜籍著錄者一千七百八十六字。”(見本書《敘言》)此書不僅收錄精嚴,取材宏博而有據,收字之富,至今無出其右,為研藏古錢幣者必備,而且此書全是張頜老手書,字字精整可據,可說下真跡一等。于此,更可見張頜老治學之精審。凡他的學術領域,考察之精博,可說毫發無遺。治學至此,亦可以說至矣盡矣,無以加矣!
此外,張頜老還有對秦詛楚文的考訂和臨摹,也值得一提。張老說:“詛楚文是公元前三一二年即楚懷王十七年亦即泰惠文王后元十三年秦國發兵擊楚祭神時對楚國之詛咒文辭,世傳詛楚文有巫咸、湫淵、亞駝三石,其文辭雷同,唯所祝告之神號不同,……余以為三石文字殘泐互見,字形亦互有差異,……三石文中之婚姻字皆作婚,由此可知三石悉為唐顯慶二年以后避諱之作,況秦在統一文字之前,慣用籀文。籀文婚字作 而不作 ,故知今傳之拓本,均非來至原石,悉為唐宋人所作。”張頜老的這一論斷,自是卓見,他舉婚字為例,尤足說明問題。這里我還可以補充一例,按秦石鼓文吾字作 ,今“湫泐”、“巫咸”兩石,各有吾字三個,共六個,皆作 ,很明顯這個吾字,已是后世簡化的吾字,不是古籀文字,足見張老所論,牢不可破。
張老除對考古發掘,古文字,古歷法,古史地,秦漢及先秦古籍,音韻訓詁學,古錢幣學等等,皆有精深的研究而且能融會貫通外,還能自作儀器,如他曾自作測算天象的儀器“旋機”、“司南”(指南人)、“太原授時塔”(無影塔)、“天文指掌圖”等等,2006年我去拜訪他時,還見到他所制“旋機”,不想后來被人偷走了。他據自制的儀器測算天象,完全能與歷史記載相吻合。1974年4月14日,他還收到著名天文學家席澤宗先生的來信,說“今年1月20日到28日春節前后,您在日面上觀測到的現象,的確是黑子,這幾天,只有云南天文臺和北京天文館有觀測記錄,您就是第三家了,實屬難能可能貴!有些觀測資料可補兩臺之不足。”以個人的研究力量,競能觀測到太陽的黑子,就是天文臺也只有兩家能看到,這樣的奇跡,真正是“難能可貴”!
還有一點,張頷老除上述廣闊的學術領域外,他還能詩、能畫、能書法、能篆刻,他還把普希金的小說《射擊》改寫成長詩《西里維奧》,由此,我們更可以看到他由學術領域又跨到了文學領域和藝術領域。
以上這些,就是我說的“還要略加補充”的部分。
了解了張頷老在學術上的巨大成就,我們就可以來談他的書法的成就和特色了。
第一,張頷老不是專業的書法家,我們在上面費這么多篇幅來介紹他在學術上的巨大成就,就是為了說明他是一位具有杰出成就的學人,學人才是他的本色,如果不認識他是一位杰出的學人,而是把他僅僅看作是一位書法家,那就根本錯了,或者說錯了一大半。正因為他不是專業的書法家,所以他的書法不入“時流”,也無半點媚俗之氣,甚至他只用來自娛而不求人知,他在書法里說:“但有詩書娛小我,殊無興趣見大人”,他還在《汾午宿舍銘》中說:“斗室三間,混沌一片,鍋碗瓢盆,油鹽米面,斷簡殘篇,紙墨筆硯。閉門掃軌,樂居無倦,主人誰何,淳于曼倩。金紫文章,蒙不筱辯。”還有一件書法說:“平生多幼稚,老大更胡涂。常愛潑冷水,慣提不開壺。”從這些書法的詞句來看,張老是一位淡于名利,品格高尚,不喜歡張揚,可以說是隱于市,隱于學的人。他連自己的學問都不愿多加張揚,更何況于他的書法。所以他從來不承認自己是書法家,更從不會以書法驕人。這是張老做人的特點,也是他個性的天然呈露,恰恰是這些,形成了他個人的個性特點,從而也形成了他書法的個性特色。
第二,書如其人。張老是古文字專家,古史專家,考古專家。由于他的專業,也使他的書法呈現了與眾不同的特色,他的學術傳世之作是《侯馬盟書》及精研古器物、古史的文章。他寫的這一類的古篆文,直接逼近原物,可說下真跡一等。他有一些摹寫在原石上的作品,幾乎可以亂真。因此他寫的《侯馬盟書》一類的古篆,用筆都是出鋒的,無論是起筆還是收筆都出鋒。我細看《侯馬盟書》原件的照片,也都是出鋒的?!逗铖R盟書》的時代是春秋晚期,也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用毛筆書寫文字的最早原跡,這是真正的真跡,沒有經過鐫刻。由于這一啟發我又查閱了不少秦漢時的簡牘,發現那簡牘上的字也是出鋒的。由此可見我國最早時期的毛筆書法從古籀到漢隸(寫在簡牘上的),也都是出鋒的,有別于后來的逆筆藏鋒。當然各地出土的此類簡牘,書寫風格有差異,出鋒程度不相同,但大體上都是出鋒而不是逆筆藏鋒卻是相同的。所以我認為張頷老所寫的《侯馬盟書》的古篆,是最近真跡,他沒有為了書法美而改變古人的筆法。而張頷老所寫的這類古篆,其用筆之圓熟流利,結體之繁復而又端秀,令人越看越愛看,越看越有內涵。
第三,書法中蘊含著文化、歷史、文采。他與有些專業書法家臨寫古篆、漢隸或楷行,只是照帖摹寫,依樣畫葫蘆,沒有自己的文采者完全不一樣。特別是張老寫的那首《僚戈歌》,使人想到了韓愈的《石鼓歌》和蘇軾《石鼓歌》,真是可以后先輝映。還有那副合文對聯:“三千余年上下古,七十二家文字奇。”此聯三處用合文,使人覺得古意盎然,別開生面,為以往對聯所未見。
張老所寫的別種書體,也都脫俗耐看,別具新意。綜合以上各點,概括起來,可以說張老的書法,是:“學人之書,格高韻古。”
我這一段時間在拜讀張老的大著和書法時,受益非淺,因效黃山谷贈半山老人詩體,作了一組贈張頷老的詩,這里先錄五首以為此文之殿,并敬請張頷老教證。
來源|世界晉商網綜合整理山西省文物局官網、山西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