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在俺們離石叫做山藥、山藥蛋,是每個呂梁人的心頭愛。
膽敢有誰宣稱自己不愛吃山藥蛋,哪怕肚子里悄悄地想一想,都會有親爹娘親姊妹積極投票,毫不猶豫地把他趕出呂梁山。呂梁人也真是會用山藥蛋做菜做飯,花樣翻新,從涼菜到熱菜,從主食到酒水,全部是山藥蛋的奇妙變幻。
土里生土里長的山藥蛋即使學名也還是土豆,土土的憨憨的實實在在的,就像是呂梁山里的壯后生,任呂梁的巧手婆姨們百般擺布千樣發揮。
這是一場越了幾大洋跨了幾世紀的愛情故事。
先說說山藥(蛋)是個什么東西。
山藥蛋,就是趙樹理、馬烽、西戎等人被強行歸類的那個派的山藥蛋,不可以和另外兩種山藥——長山藥和洋山藥——混淆。
長山藥,長得像鐵棍一樣又長又直,所以有的時候也叫鐵棍山藥。
洋山藥,長得像生姜,張牙舞爪,所以有的時候也叫做洋姜。
土豆,最早進入中國時,大伙看它長得像馬脖子下掛著的鈴鐺,所以叫了馬鈴薯。但是呂梁人覺得它長得更像新鮮出爐的馬糞蛋,圓滾滾地,所以俺們給它起的昵稱是山藥蛋。
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都叫山藥,但這三樣其實壓根不是一家人,這些山藥的老祖宗都來自五湖四海,只是為了同一個革命目標——你的胃,走到了你的面前,走上了你的餐桌。
“洋”山藥的名字里帶個“洋”字,說明這個東西不是土生的,人家祖籍在北美洲。土豆雖然姓土名豆,其實是假土真洋,人家祖籍在南美洲,所以土豆也叫“洋芋”,也是個外國貨。
只有鐵棍一樣的長山藥是實打實的純種的土貨,最早的原產地就在山西。所以,要較真的話,趙樹理他們不應該叫做“山藥蛋派”,叫“長山藥派”更準確一點。
但是,真正的吃貨既不搞外貌協會,更不搞地域歧視,無論長什么樣從哪里來,只要好吃就行。而真正的美食也一樣深深懂得充分被吃貨欣賞的重要,于是努力去滿足、去迎合吃貨的一切吃法。
呂梁人和山藥蛋就是這樣情投意合的一對兒。
圖片攝影:高增平
土豆進入中國不過幾百年,但是一落進黃土高原的山梁梁里,就立即長得風生水起,自豪地變成了山藥蛋。
呂梁山的海拔、氣候,都和土豆在南美洲的老家差不多,需要光就有強烈的陽光,需要涼入夜以后就必須加衣填衫。同時,黃土營養豐富土質疏松,又通空氣又含濕氣,關鍵是沒有黏性比較縱容,不會捆綁山藥蛋的根系肆意伸展,更不會束縛小山藥蛋的野蠻生長,能從鵪鶉蛋長到雞蛋再長到鴕鳥蛋那么大。
呂梁山里高寒地帶的老百姓終于在高粱、莜麥、蕎麥和小米以外有了不同的食品,同時也彌補了缺水少地的山里人對蔬菜的渴望。山藥蛋不僅耐寒抗旱高產,而且要營養有營養,要口感有口感,做菜可以涼拌、油燜、煎炒,做主食可蒸可煮可烤可炒。
俺們沒麥子,那就吃山藥蛋吧,脂肪低糖分低熱量低,最佳減肥主食。
俺們沒水果,那就吃山藥蛋吧,鉀的含量高過香蕉,維生素含量高過蘋果。
俺們沒蔬菜,那就吃山藥蛋吧,維生素含量碾壓胡蘿卜大白菜洋柿子,維C更是所有蔬菜之最。
土豆這個洋小伙在呂梁山里長成了憨厚實在的山里后生山藥蛋。呂梁山里的巧手婆姨們搬出各種工具發揮一切才能,百般寵愛山藥蛋。
山藥絲絲、山藥擦擦、山藥齊齊、山藥片片、山藥疙瘩瘩、山藥圪墩墩;
蒸山藥、溜山藥、油燜山藥、燉山藥、烀山藥、烤山藥、炸山藥;
粗粉條、細粉條、寬粉條、圓粉條、扁粉條;
炒粉皮、拌粉皮、水晶魚魚、水晶餃子、可以燴一切肉、還能調所有絲;
卷進餅子里好吃、調到手搟面上好吃、澆到大米上好吃、山藥蛋燉粉條自己和自己玩成一鍋湯也好吃。
圖片來自網絡
據說只有呂梁人能認出所有上圖里的土豆做法。不過,我相信真正的吃貨,無論戶口國籍,都能夠認得出,境界更高的吃貨甚至親自上手都能做得來。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山藥蛋生產國,可是中國最大的山藥蛋生產地卻并不是呂梁不是山西,而是甘肅和內蒙古。
甘肅的朋友說,中國大部分的快餐連鎖店賣的薯條都是甘肅定西種出來的。
內蒙古的朋友說,韓國、日本、俄羅斯的人們餐桌上的山藥蛋大部分都是內蒙古烏蘭察布種出來的。
呂梁的朋友說,俺們嵐縣種出來的山藥蛋還不夠呂梁人自己吃。
原農業部在2016年發布了《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中國的土豆種植面積要達到1億畝以上,在這個基礎上,山西也出臺了《山西省特色農業扶貧行動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土豆的種植面積要達到300萬畝以上。
相比之下,現在嵐縣的種植面積不過30萬畝,產量45萬噸,和內蒙古烏蘭察布的400萬畝種植面積、400萬噸的產量相比,小巫見大巫。
說起來難過人,全中國的山藥蛋產量大約1億噸,平均畝產才一噸左右,人家發達國家能高達2.5噸還多。
圖片攝影:郭華秦
不過,咱本來也不需要和別人比面積比產量,要比的是手藝。
氣候變化對小麥、稻米、玉米的產量提出巨大挑戰,接下來山藥蛋升級換代躋身主糧之列的趨勢只會越來越強。在其他國家,山藥蛋本來就是主糧,在發達國家,一人一年平均要吃掉74公斤山藥蛋,相當于每天203克。
四兩多,小點的山藥蛋兩顆,大點的正好一顆,這個量估計全國也只有呂梁人(陜北、內蒙、甘肅等地也差不多)能做到。大部分的中國人還是習慣吃米面,瞧不起山藥蛋,大部分時候只是作菜吃,人均年消費才14公斤,每天幾十克,連一根粉條的量都達不到。
這是因為:中國其他地區的人還沒有學會咱呂梁人對山藥蛋的愛啊。山藥蛋跨越重洋,從南美洲落地生根到了呂梁山。呂梁人的廚藝卻仍舊停留封鎖深藏在了山里面。
呂梁人,你欠世界一個烹飪山藥蛋的菜單。呂梁人急需把那些山藥絲絲、山藥擦擦、山藥片片、山藥齊齊、山藥疙瘩瘩、山藥圪墩墩的拌、調、蒸、煮、炒、燉、燜、溜、炸、烀、烤的辦法都細細分享出來,推動山藥蛋變成全民主糧。
宋丹丹在《超生游擊隊》里實在吃膩了大蔥卷餅,她對黃宏說:“人家吃水果生出來的孩子,個頂個臉紅撲的多水靈,你再瞧咱那幾個,傻傻的個頂個蔥心綠。”吃啥像啥,俺們呂梁山里人吃多了山藥蛋,都是樸實無華憨厚實在得讓人著急。
呂梁的婆姨們趕緊動起手來,不要再把自己手藝羞答答地關在廚房,向人家陜西霞姐學習學習,把咱山里的風光讓全中國知道,更要把咱山里的風味讓全中國嘗到,學會。像山藥蛋扎在黃土里四面八方伸展開的根一樣,把一顆一顆的山藥蛋和山藥蛋的烹飪方法在中國各省各地生長起來。
呂梁的領導們好像也開始直播帶貨了,俺在新聞里看到李正印、王立偉在直播間里談笑風生聊核桃紅棗。不過,他們還可以走出演播室,穿上圍裙進到廚房,邊做邊吃邊直播邊教學,帶的就不僅僅是貨,還有手藝。這才是高質量。
這一切的怨念,都是因為前天吃了一碗讓人懊悔不已鼻涕眼淚齊下的螺螄粉。俺在遙遠的馬尼拉,竟然可以買到了又臭又辣又酸又爽的廣西柳州螺螄粉,甚至湖南臭豆腐……但是心心念念的呂梁粉皮、碗脫、小米、陳醋就遍尋不見。甚時候,全國人民都會用山藥蛋做飯,每天的消費能達到一顆山藥蛋;甚時候,在國外的街頭也能買到一碗山藥擦擦一瓶老陳醋,俺也就不再這么啰嗦了。
俺是離石南關的王愣,身在馬尼拉,心系馬茂莊,舌尖想念馬鈴薯。歡迎留言,分享你最愛的山藥蛋做法吃法。也許有時間,俺可以把這些做法嘗試一遍,然后用英語分享給世界呢……
來源:太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