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王文保 李聯軍攝
山西的文物資源稟賦在全國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價值,如何用好用足自身豐富的文化文物資源,重塑山西歷史文化旅游的比較優勢和獨特地位,是山西必須做好的答卷。
“由國家層面出臺《關于支持山西建設文物活化利用先行先試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動山西率先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徑。”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山西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文保提出如上建議。
王文保對我國文物活化利用現狀進行了認真剖析,梳理出四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現有法規對于文物利用的底線劃分不清晰,導致相關市場主體和創作主體因此易對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產生避險情緒,為追求“適當”而自我設限不敢創新。利用底線不清晰,也使得文化遺產開發過程中監管濫權和文物濫用的風險同時存在。
其次是文物數字化信息鴻溝問題亟須破解。信息鴻溝使社會創作者不能充分吸納有效信息將文化遺產元素融入文創作品,不利于增加文化遺產活化產品供給;也使大眾不能廣泛接觸經典的文化遺產,不利于培養文化消費熱情。
第三是文物活化利用效率偏低,多數文化文物機構的文創產品數量和質量都有待提升,館藏文化資源創意開發效率較低。
第四是活化利用的業態創新不足,文化遺產與旅游、設計等行業融合不充分,存在創新短板。
“我認為,制定《意見》,重點要從四個方面著手。”王文保表示,一是要對文物進行分類活化利用,明確相應底線;二是要加強文化遺產資源共享平臺建設;三是要加快國有文化文物單位改革;四是要提升文物活化利用的國際化程度。
對文物進行分類活化利用,明確相應底線。在《意見》中根據文物不同的類別和等級,明確相應的活化利用底線,研究制定各類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正面清單、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優化法治監管和產業運營環境,確保各類主體可消除顧慮,依法進入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領域。
加強文化遺產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完善全省域統一的文化遺產數字化開放共享平臺建設。打破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隔,突破地域和行業界限,提高數據查詢的便利程度。填補社會民眾和文化遺產之間的信息鴻溝。同時,增加文化遺產宣傳的政府采購,鼓勵文化文物機構宣傳外包,交由市場主體創新文化遺產宣傳普及手段、內容和渠道,提升宣傳實效。
加快國有文化文物單位改革。完善國有文化文物單位考核評價機制,將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成效引入考核范圍,進一步推進完善相關工作,健全人才考核、激勵、引進機制,探索完善落實能激發文化文物活化利用的資源配置、利潤分配、薪酬等相關機制。
提升文物活化利用的國際化程度。支持和鼓勵企業在國際產業要素市場配置優質要素資源,鼓勵各類研究機構開展針對性的國際市場研究,推動優秀文博創意產品走出去。依托“一帶一路”拓寬文化遺產對外展示傳播渠道,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外交、文化和海外機構的聯動。充分發揮外交部門、駐外文化機構的作用,借助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國際展覽展示交易、文物進出境展覽交流等平臺,展示宣傳山西歷史文化資源,同時吸納海內外優秀文創實體為山西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和全球推廣提供服務,在全球調動最廣泛的力量推動山西文化遺產創新轉化。
“支持山西建設文物活化利用先行先試示范區,有利于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有利于豐富改革新實踐,有利于率先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徑,真正為全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蹚出一條新路子。”王文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