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8月12日第18版截圖
在中國北部的山西省,一座新的博物館即將在有著4300年歷史的陶寺遺址開館。屆時將展出300多件文物,反映該地區古代居民的生活和文化。
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該地區很可能是4100多年前堯和舜統治時期的都城遺址。臨汾市堯都區是堯廟和堯陵的所在地。
該遺址雖占地280萬平方米,但自1978年正式挖掘以來,只進行了約3萬平方米。
繼良渚文化在長江下游興起之后,陶寺文化也在黃河中游出現。這兩處遺址為研究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的早期狀態和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
種種考古跡象皆表明,陶寺文化已經達到了國家和文明社會的早期階段。
襄汾融媒
,贊517
▲陶寺遺址博物館規劃效果圖
擔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專家王巍表示,陶寺城墻遺址和重要建筑的發現是一項重大突破。在這個項目開始之前,我們經常會發現大型陵墓,但城市遺址和重要建筑卻很少,這限制了對這一時期的社會性研究。
陶寺古城遺址以其功能分區著稱,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倉儲區、墓地和祭祀區等劃分明確,一應俱全,成為迄今發現的中國史前時期“都城要素最完備”的一座大型城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表示,陶寺遺址的核心建筑位于北側的中心位置,體現了隱在的“中軸線”建筑概念。
中軸線概念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至關重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北京中軸線始建于13世紀,從北到南貫穿北京老城,全長7.8公里。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其間中華文明的獨特元素星羅密布。
▲陶寺遺址平面布局圖
在陶寺遺址中,考古學家從出土的扁壺等文物上發現了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甲骨文是一種在龜甲和獸骨上發現的古代文字。
王巍稱,這一發現表明,在那個時代的陶寺已有少數人使用文字。
陶寺遺址是中國古代重視天文歷法的實證,通過其觀象臺可以觀測到中國傳統節氣。
▲在原址基礎上復原的陶寺觀象臺
圖源:中國文化報 臨汾市陶寺遺址發展中心供圖
高江濤說:“如果承認觀象臺存在的話,就代表著那時候就通過天文指導農業生產,顯然是當時的核心先進技術,體現的就是對‘天’的探索和追求?!?/p>
陶寺社會以文化的融合與創新而著稱。專家指出,像彩陶這樣的物品上裝飾著與其他地區相似的圖案,這表明陶寺吸收了外來文化元素。
高江濤稱,大量考古發現表明,陶寺在4000多年前就是一個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中心,也是一個國家都城的典型代表。
▲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文字扁壺
臨汾市博物館供圖
8月16日,襄汾縣交通運輸局發布公告,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臨汾市襄汾縣丁村旅游公路定于2024年8月16日通車。
該公路是我省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游公路規劃的項目之一,也是襄汾縣的重點工程。路線全長3.264km,總投資2918.58萬元,為舊路改造公路,采用三級公路標準,雙向四車道,設計車速 40 公里/小時。公路起點位于國道108線沙女村西,經閆店村、敬村,終點位于丁村村東。
該公路的通車,成為襄汾縣丁村遺址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交通通道,對促進當地文旅融合發展、保障群眾安全出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8月16日,山西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丁永平與襄汾縣委書記劉春林一行舉行工作會談,就共同推動襄汾縣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進一步深化合作進行座談。文旅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郭守俊,集團規劃發展部,山旅集團主要負責人及臨汾工作組參加。
丁永平對劉春林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并介紹文旅集團的發展情況和工作成績。他指出,山西文旅集團作為省屬大型骨干企業,一直致力于把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成我省戰略性支柱產業,不斷推動全省文旅康養資源聚合、產業升級、氛圍營造、活力激發,加快構建能體現山西文旅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充分發揮好示范引領,做強省級旗艦勁旅的職責使命。襄汾縣資源豐富,區位優越,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標識地及民族文化傳承地等價值符號的加持下,希望雙方能夠密切交流,同頻共振,以有效益的投資為基本原則,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良好發展格局,共同推進臨汾市文化旅游資源的整合與運營,助力臨汾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為山西文化旅游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做出積極貢獻。
劉春林對文旅集團現階段的發展成就表示贊揚,他表示,近年來,襄汾縣堅持以文旅融合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提出打造“一都一城一村”文物保護傳承利用示范區的工作目標,各項工作正有序推進。希望雙方加大合作力度,深化戰略互信,打造高品質、高水平文旅項目。
會談結束后,山旅集團和襄汾縣簽署了《襄汾縣人民政府與山西省旅游投資控股集團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雙方將通過探尋文化根脈、深挖文化精髓,發揮雙方的平臺優勢、專業團隊優勢和項目資源優勢,在襄汾縣全域旅游、景區運營管理、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委托運營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攜手打造地方政府和省屬企業項目開發、建設、運營合作典范。
世界晉商網綜合整理:中國日報 2024.8.12第18版、山西文旅集團等
圖|見署名
新華社|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 編譯 朱興鑫 王娟